bet皇冠体育_新皇冠体育@

图片

四平:推动三产深度融合 开拓农民增收途径

日期: 2017-03-23  来源:四平日报  作者:四平日报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去年以来,四平市着眼农业特色,立足四平实际,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基础”“关键”“核心”“重点”“保障”等方面取得成效,着力推进全市农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式发展。
 
  2016年,四平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成效显著。粮牧特结构持续优化,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总产量达到93.5亿斤,调减籽粒玉米面积45万亩;新建改造棚室园区21个,新增改造面积5000亩;新建扩建标准化牧业小区150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园艺特产业、畜牧业产值分别实现56.7亿元、326亿元。
 
  品牌农业快速发展,梨树县10万亩玉米、辽河垦区10万亩水稻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44个,总量居全省首位;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41户,农产品加工产值实现460亿元;休闲农业日益兴起,组织伊通大樱桃节、铁东红果采摘节、二龙湖渔猎文化旅游节等,具有四平地域特色的农业观光、休闲采摘、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数量分别达到2280个、7718个,农村土地流转204万亩,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33.1%;新农村建设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农村环境整治投入经费2408万元,616个村建立长效保洁机制,评定省级美丽乡村27个、美丽庭院5000个、干净人家2万户,完成省级重点村项目45个,改造农垦危旧房3429套,打造提升旅游精品线路12条。
 
  调结构 优化农业产业格局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是解决农产品供需矛盾的主要手段,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我市粮食产量取得“十三连丰”。丰收背后,粮食收储面临新矛盾,特别是粮价下行压力加大、主产区仓容缺口巨大、国内外粮价倒挂给粮食收储带来很大压力。
 
  粮食产量连增,为何依然发愁?粮食增产的背后透露了我市农业怎样的问题,又将会如何改革?
 
  记者在采访市农委副主任陈孝仁时,他这样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工作,顶层设计,科学谋划,精准发力。四平作为农业大市,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要任务,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效益为主攻方向,以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为工作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根本途径,推动品种、品质、品牌共同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加快打造规模科技型农业生产高地、国家绿色农产品原料基地、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国内知名农业休闲旅游基地,推动低端供给向高端转移。加快推进调结构、调质量、调效益、调基础、调规模、保增收“五调一保”,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良好态势。
 
  调结构,优化农业产业格局。调减玉米面积,调优种养结构,调高生产效益,加快构建以粮为主、粮经饲统筹、农牧特结合的产业结构,建立既符合农业资源禀赋特色,又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农业供给体系。做优种植结构。在去年调减籽粒玉米45万亩的基础上,今年再调减籽粒玉米55万亩。
 
  针对去年玉米价格低迷,而产生卖粮难的问题,今年对农民而言,到底种什么?市农委专家给出答案:农民要做好三项选择,要么种植高价生态产品,提质量、增效益;要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降成本、提产量;要么把土地流转出去,进城打工。对政府而言就是要做好三件事,既要尊重农民自主选择,由农民决定“种什么”“怎么种”,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做好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培训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扶强扶壮品牌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工作,因地制宜增加水稻、大豆、谷子、杂粮杂豆、瓜果、蔬菜、鲜食玉米、青贮玉米、酒用高粱、花生和油料等适销对路农产品面积,还要加大预警力度,尽量防止盲目跟风调减,出现扎堆种植、谷贱伤农问题。
 
  春天的脚步悄悄走近,万物萌动。各地对农业结构性调整的热情高涨。记者在辽河垦区福宁分场了解到,今年实行旱改水力度空前,分场旱改水总面积已达到7500亩。现在,村民育苗的各种物资准备已全部到位。
 
  在辽河垦区新鲜分场12村,远处眺望白茫茫的大片新建蔬菜大棚尽收眼底,在初春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走进暖棚里,经了解得知这是由赵国财、王明军、张武、翟九柱四户农民共同建起的10座大棚和一座育苗暖棚,总面积1.3万平方米,投资60余万元。暖棚里的“九月青”豆角和“金飞”香瓜秧苗翠绿欲滴长势旺盛。3月中旬这些秧苗全部移栽到大棚里,5月份豆角即可采摘。
 
  政策支撑,扩大规模。在玉米价格下跌、农民收入放缓的背景下,梨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暖棚产业发展,以新一轮“菜蓝子”工程建设为抓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大力发展暖棚产业,引导农民走绿色生态致富路,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科技兴农的力量,特色品牌的魅力,绿色发展的效益。今年,仅喇嘛甸镇就流转土地1710亩,再建设暖棚261栋,总计投资约3600余万元。
 
  目前,铁东区已完成种植结构调整25480亩,全区新增温室棚膜450亩、大豆16500亩、高梁6400亩、葡萄2110亩、谷子1650亩、药材1060亩、林果1000亩。叶赫满族镇现代农业机械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大连贸易进出口公司签订5500亩绿皮豆种植合同,集中流转土地6000亩;山门镇大洼村首亿农民合作社已和梨树新天龙酒业签下1650亩高粱种植订单;石岭镇磨盘沟村已与四川五粮液有限公司签约,种植高粱2250亩,谷子750亩,大豆750亩。
 
  调质量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拓展服务功能,完善发展业态,延伸加工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实现以工促农、以游带乡。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方方面面的痛点,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要守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三条”底线。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在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吉春制药大清鹿苑、温氏集团100万吨饲料加工、天成玉米年产13万吨氨基酸和5万吨L-乳酸、维尔农业2000万只樱桃谷鸭养殖加工、孙氏鹿业5000吨鹿产品加工、辽河垦区双辽种羊场20万只羊屠宰加工等项目,做大做强粮食、畜禽、特产品三大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突出“优质专用”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供给。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做优休闲农业。依托地域特色、民俗文化、乡土风情、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产业优势,着力发展以休闲度假、创意农业、观光体验、教育养生为重点的休闲农业,高标准、高起点、可操作,打响休闲农业品牌攻坚战。加快培育壮大梨树县霍家店魅力休闲乡村旅游精品区、双辽市一马树森林公园旅游精品区、伊通满族自治县大孤山温泉度假精品区、环二龙湖农业生态休闲旅游精品区等十大休闲农业精品区。在时间节点上,全力推动全域发展农家乐、休闲采摘、乡村旅游。
 
  针对当下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缺乏人才的困境。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文件明确,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在我们这儿,不少村就连50多岁的老太太都会上网。”双辽市农业局柳春伟告诉记者,这里的不少村民都会网上销售,只要有消费需求,他们就有线上销售杂粮杂豆的动力。
 
  在全市1.4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了建设“美丽四平、幸福家园”的热潮,像一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将城市和乡村紧紧串联,将展现出一幅“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景。
 
  调效益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2017年被确定为省农业品牌推进年,我市将以此为契机,扩大品牌农业建设力度。以满足市场中高端需求为导向,念好山河经,唱好林草戏,打好特色牌,向绿色农业进军,向品牌四平奋进,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示范强市,探索品牌强农、品牌富农的发展之路。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空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乡村更美农业要“减肥”,也要“增绿”。化肥作为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被称为农业的粮食,是现代科学技术带给农业的高效营养物质。然而,近年来我市农业有着“超肥”的现象。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的措施,积极推广高效生态的循环农业,加强农业生态保护。记者了解到,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时间应该不会太长。
 
  除了给农业“减肥”以外,给农村“增绿”也是此次改革的目的之一。对于农民来说,未来该种什么?怎么种?
 
  我市在打好绿色生态牌上积累了一定经验。优化绿色生态产地环境,坚持控水控肥控药,治土治污治残,做到农药、化肥减量化,农膜、秸秆无害化,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深植生态农业基因。推进“玉米、水稻、杂粮、蔬菜、食用菌”五大国家绿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创建梨树县100万亩玉米、双辽市20万亩杂粮杂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聚力开展绿色生产模式攻关,集成推广蔬菜、杂粮等绿色生产技术,发展农牧循环产业经营模式。
 
  在打好玉米特色牌上,有着深厚的基础。用足用好“中国优质玉米之都”和“四平玉米”国家地理标志两个金字招牌,做好玉米主食化文章。2016,四平“梨树黑土地论坛”走进海南博鳌。要以天成玉米、吉林曙光等企业为龙头,做好精深加工文章;以吉林广禾美、四平华利等企业为龙头,发展糯玉米、甜玉米等鲜食玉米,依托休闲农业景区推进玉米文化体验中心建设,依托乡村旅游景点打造玉米旅游创客基地。
 
  依托吉林大米好吃并在央视推广的平台,打好我市大米绿色牌。大力推广水稻绿色种植模式,今年推广“稻蟹(鱼)共生”等生态生产面积5000亩,绿色水稻面积20万亩。为解决新调增的水稻种植面积的水源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史奎春带领人大视察组进行专项调研。进一步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清理和收回非法侵占的水田渠系用地,恢复输水功能,才能实现恢复水田种植的目标。否则,恢复水田生产就是一句空话。强化“四平大米”品牌整合,挖掘伊通火山岩营养米、双辽弱碱养生米、辽河农垦绿色米品牌内涵,重点打造“伊通大米”“双辽大米”“辽河大米”品牌。
 
  调基础 提升农业生产支撑能力
 
  在做好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减法的同时,更要做好“稳”字文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弦不能松,农业立市思想不动摇,粮食主产区作用不减弱。要全力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物质装备、科学技术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作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科技、藏粮于能力。
 
  在我国版图上,南涝北旱已成常态,大力开展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十分必要。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做好东辽河干流综合治理、伊通河上游综合治理、郭家店四台子河综合治理、大架山水库梯级开发等重大水利项目刻不容缓,开展以中小河流治理、梨树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双辽河湖连通工程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计划新打抗旱水源井2000眼,新增坐水种面积20万亩。
 
  加强农田防护林网、水源涵养林等生态林的建设和保护,全市完成造林绿化30万亩,重点抓好清收林地和村屯绿化。启动实施《四平市黑土地保护及治理项目》。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切实保护耕地资源,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80万亩。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深化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突出示范推广测土施肥、生物防螟、航化作业、保护性耕作和农机深松等5项绿色节本增效集成技术,引进示范玉米籽粒直脱、玉米全程机械化、玉米控肥、水稻控药控水和可降解地膜等5项新技术,加快培育优质专用、节肥节水节药及适应机械化、轻简化的新品种。大力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打造节水农业。
 
  探索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推进良种良法与良田良态结合,农机农艺与新型主体配套,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物联网是怎样与农业联在一起的?去一趟鲍帅的“智慧”农场看看就全明白了。
 
  位于铁东区山门镇头道沟村的惠丽智慧农场,是2016年的新建项目。一期建设的90亩农场,有一栋3500平方米的文洛式温室蔬菜园,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等,都被互联网率性联在了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的无缝对接。利用手机APP功能建立的家庭菜园,在手机上进行网上浇灌、定时光照等,实现了菜园管理的信息化、远程化和智能化。
 
  惠丽农场执行董事鲍帅说:“以前一栋温室得用六七个人管理,现在有了物联网,两栋温室一个人就行,而且不用现场操作。物联网的妙处就在足不出户,只要轻点鼠标或者滑动智能手机,就能掌握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等数据,还能自动给蔬菜浇水,让大棚通风……”
 
  智慧农业还有神奇之处:通过传感器知道生长中的农作物缺什么、缺多少,从而使生产资料的投放更精准,降低成本30%-40%,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保增收 促进农民生活稳定
 
  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也是关系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当前农民增收压力大,问题亟待破解。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机遇潜力,更是途径动力。重点是抓好三项选择和一个兜底,即选择种植高附加值生态产品,提质量、增效益;选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降成本、提产量;选择把土地流转出去,进城打工;兜底就是做好扶贫攻坚。
 
  向土地增值要收入。着力提高单位面积效益,在适应消费需求上做文章,重点发展棚室蔬菜设施农业、循环生态农业、高效种植养殖等类型,在提供个性化产品上下功夫,重点发展订单农业、订制农业、电商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在拓展农业服务功能上做文章,重点发展体验农业、养生农业、休闲农业等服务。要活化农村土地资源,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释放农村改革发展红利,让沉睡的农村资源资产化为显性财富。
 
  向规模经营要收入。经验告诉我们,分散经营的路子越走越窄,必须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民走向联合与合作,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导入社会化大生产中,发挥物质装备、农业科技、农村金融服务等现代农业要素作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质量效益,让农民抱团取暖。这也是农民长期增收的保障。
 
  向进城务工要收入。兼业化经营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形式。要建设农民务工信息平台,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拓宽农民外出务工门路,打响“四平保安”“四平大姐”“四平月嫂”“四平安装工”等劳务品牌,促进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
 
  向扶贫攻坚要收入。把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市县两级政府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比例资金用于支持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多元产业项目,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积极性。要全力抓好就业创业,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和外来投资者创业兴业,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需要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四平日报)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bet皇冠体育_新皇冠体育@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