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皇冠体育_新皇冠体育@

图片

强化农机装备 加快农机发展

强化农机装备 加快农机发展

日期: 2009-03-30  来源:榆树党史网·中共榆树市委 副书记 李 荣 武

强化农机装备 加快农机发展


中共榆树市委 副书记 李 荣 武


  毛泽东曾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硬件建设和重要手段与措施。榆树市在建国初期,就是全国5个农业机械化重点县(区)之一。农业机械化发展一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村经营体制的变革,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过去的农机管理体制和农机发展现状已不适应目前农民对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要求。榆树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和新挑战。作为农业大市,如何确保农机强市的地位,继续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争取到上级的重点扶持,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个市农机事业的发展,认真剖析该市农机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农区农机事业快速发展的途径,至关重要。最近,我们调查组深入到榆树市的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种田大户和农机系统相关部门、部分乡(镇、街)农机推广站、乡(镇、街)政府及村、组。采取座谈、走访、实际调查的方式,对榆树市的农机管理和作业等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论:近年来榆树市农机事业有较大发展,但是与国家级农机强县的地位作用很不相称,与农业大市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目前的农村经营体制状况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于发展现代农业还有很多不适应之处,在农机体制、运行机制、管理形式、服务手段等诸多方面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上下、方方面面下大力气理顺体制,强化管理和服务,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使农业机械化发展在现代农业建设和增产15亿斤粮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再创榆树市农机强市的辉煌。
  一、榆树市农机装备现状
  榆树市农机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高起点、快发展,缓而行之、再起步的非常规曲折发展历程。按其经营形式大体可概括为:国有国营、队有队营、社有社营、户有户营以及现在的集体股份合作、个体、联户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机经营形式五个发展阶段。从1953年国家在榆树县十一区何家村建立吉林省第一个国营拖拉机站起,榆树市就以京、津、泸、榆、九等全国5个农业机械化重点县(区)之一,闻名全国。六十年代榆树县同黑龙江省双城县、吉林省九站,号称当时东北乃至全国的“双榆九”农机三面旗帜。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根据上级精神,陆续将国营农业机械下放给公社、生产大队,进入以集体经营为主阶段。此前,是榆树市农机发展辉煌阶段,各级组织非常重视农机化的发展,农机局领导中有两人是当时的县委常委。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农村土地经营体制的变革,1984年3月,大坡镇在全市率先将村集体经营的拖拉机作价变卖给驾驶员个人所有,到1985年全县撤销村农机队352个,转卖大中型拖拉机1,678台,占当时大中型拖拉机总数的74%。随之,除个别村保留村农机队外,大中型农机具锐减,县、乡(镇、街)大集体农机修配厂也逐渐解体,乡(镇、街)农机站也走上了“三无”(无办公场所、无经费、无服务功能)的黄摊局面。近年来,随着中央惠农补贴政策力度的加大,榆树市又掀起了一股农机热,进入了再发展阶段,使这个市农机事业出现了新的曙光。
  1、农业机械拥有量逐年增加。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榆树市农业机械也在逐年增多,尤其是近三年来,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大中型农机具逐年增加。到2007年末,总动力达到53.6万千瓦(不含农用运输车),比三年前增加近10万千瓦,增长19%。全市拥有25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机22,006台,比三年前增加2843台,其中,轮式拖拉机2,455台,链轨拖拉机599台,大中型拖拉机种植业配套机械8,676台;小型拖拉机1,8952台,比三年前增加1651台,动力20.9万千瓦,比三年前增加2.6万千瓦,分别增长9.5%、12.4%。小型拖拉机种植业配套机械57,636台;收获机械58台;设施农业设备8,055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8220台;畜牧业机械4230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30台;农业机械原值达到2.3亿元,净值达到1.6亿元。分别比三年前增长4%、6%。这些农业机械在榆树市农田作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农机农田作业量稳定增长。榆树市2007年机耕作业面积达到163,00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304,000公顷的53.6%。水田机耕面积60,000公顷、水田机插面积3,000公顷、玉米机播面积170,000公顷、各类作物机灌面积120,000公顷、机收面积6,000公顷、机械深施化肥面积220,000公顷、机械深耕深松面积103,000公顷、机械灭茬53,000公顷。粮食机械脱粒总量150万吨,占全市粮豆薯总产量237.5万吨的63%。
  3、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榆树市的农业机械化,经过艰难曲折的发展,现在已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核心的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一是向全程机械化作业发展,从过去的秋翻、春耙、播种半机械化,逐步向深耕深松、水田机插机收、玉米机播机耕机收、机械灌溉、机械植保、机械化深施肥、机械化秸秆还田等种植业全程机械化方向发展。二是向多领域发展。机械化已逐步向农副产品加工、畜牧业、设施农业、园艺特产业、水产业、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开发等农牧副渔各业拓展。三是向高精方向发展。从2006年以来,在国家补贴政策的鼓励下,一些农机户开始购置具有高精控制系统的大马力机车和农机具,一次性完成灭茬、施肥、起垅、镇压等多项作业,春播开始使用精量、半精量播种机械。农用飞机人工降雨、植保等作业也开始进入农业生产环节。
  4、农机普及率不断提高。由于农民对农机认识程度的提高,农机具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一是户均小型农机具拥有量提高。全市种植业小型农机具拥有量达到7.66万台(套),29.2万农业户,户均种植业小型农机具0.26台(套),几乎每三、四个农户就拥有一台(套)。28.8万公顷粮豆面积,每公顷0.266台(套)。二是农户对农机依赖程度较大。在农业生产各环节中,大多数动力都依赖农业机械,在农村几乎没有农户再养耕畜。三是部分乡(镇、街)村大型农机具作用比较突出。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054台,其中链轨拖拉机599台。种植业大型拖拉机配套机械8676台(套)。虽然这些大型农机具主要集中在部分乡(镇、街)村,但是其作用特别明显。
  5、农机管理水平不断上升。榆树市农机管理一直处于全省较好水平。一是“双保四结合”受到各级的肯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当时榆树县总结的保农时、保质量,机耕同精耕细作结合、机马牛结合、同多种经营结合、同农田基本建设结合,受到当时东北局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二是“三长”上机车经验强化党和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领导。随着农机拥有量和作业量的迅速增加,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榆树县提出三级书记(县、公社、大队)和“三长”(县长、社长、大队长)上机车,使农机管理上升到党和政府行为。由于加强领导,解决了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三是“统种分管”较好地缓解了农户分散经营与农机成片作业的矛盾。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体制的长期化,当时榆树县总结出了“统种分管”的农机管理模式。随之配套的还有“五统一”、“三三保”管理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土地承包后农机作业出现的新矛盾。不同年代、不同农村经营体制条件下采取了不同的农机管理模式,使榆树市农机管理一直处于全省和全国的较好水平,奠定和稳固了我市农机强市的基础地位。
  6、经营模式向多元化发展。随着农村分散经营体制的长期化,原有的村级集体经营农机的体制已不适应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农机经营体制,积极探索适合现时经济体制的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模式。一是创办农机合作社。榆树市在弓棚镇、先锋乡部分村以原村农机队为基础,整合农机资源,吸纳农民自有的农机具和有购置农机具意向农户的资金,组建成立村级股份制农机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单车核算、按股分红的管理模式,较好的解决了村级农机资源(含库场)的流失、集体投入不足和农机户“耍单帮”的诸多问题。二是组建农机联合体。对想购机,一家一户投入有困难的,进行引导组合,使他们联合起来,组建农机联合体。实行在村级组织的协助下,整体调度、单车核算、自负盈亏、较好解决了一家一户购车资金、作业管理、技术维修等诸多问题。三是扶持农机大户。对有一定投入能力,有一定管理经验和技术,又有意向的,进行重点扶持,发展农机大户,使其成为榆树市农机发展的重要力量。四是对小型农机具,实行自购自有自用或自用之余为本村屯零散作业服务,成为农机发展不可忽视的补充力量。
  7、政策利用率高。近三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机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榆树市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和上级联系沟通,争取项目、争取政策,促进了该市大型农业机械的发展。去年通过农机系统的全力争取,使“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项目”落户该市,并抓住这一契机,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激励下,一年就更新大中型拖拉机500多台。近三年来,全市更新大型拖拉机1500多台,增加水稻插秧机250台、水稻收获机60多台、玉米收获机140多台。在水稻机插基本消失、没有机械收获的情况下,去年,实现新突破,水稻机械插秧突破3000公顷,水稻机械收获5000多公顷。玉米机械收获在几乎是零的情况下,去年,玉米机械收获当年立项、当年购置机械、当年大发展,实现玉米机械收获(收棒)近1000公顷。
  8、机械作业效益好。近年来,随着农民对机械作业认识的提高,农机作业对农业增效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一是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调查数据表明,秋翻地机播玉米,比原垅大犁扣垅种玉米每公顷增产800至1000公斤。按800公斤计算,全市玉米面积16万公顷可增产玉米12.8万吨,吨价1200元计算,仅此项全市农民增收1.54亿元。二是节约大量的劳务投入。据调查,全市仅大中型机械化作业每公顷保守计算节约劳务投入23个劳动日,全市粮豆面积29万公顷,可节约667万个劳动日,每个劳动日按50元计酬,可节约劳务支出3.3亿元。此外,由于机械化作业,把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每年可使大批劳动力从事常年或季节性劳务输出,劳务收入非常可观。
  二、榆树市农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榆树市农机事业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曾有过辉煌,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问题不仅有政策性制约、也有大环境因素,既有当地工作中的问题,也有农机主管部门自身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机械与小地块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虽然榆树市弓棚镇、先锋乡探索出了“统种分管”的农机作业模式,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耕地零散与农机作业连片的矛盾。目前,榆树市除较平坦的乡(镇、街)外,各乡(镇、街)农户经营耕地都分布在本经济组织内的各个地块,一般每户都有2、3块地,甚至是4、5块,地块面积大的几亩地,小的不足1亩,仅几分地。如果有转入耕地户,地块就更多了。给机耕作业造成极大不便。有一农户,经营2.7公顷耕地,水、旱田大小15块地,最小的一块水田只有4分地左右,地与地之间相隔远的有2公里,座谈中他说:我也想使拖拉机翻、种、趟、收、拉,这么多地块没法整,闹老心了。这说明,农户有使用机械的渴求,但地块零散制约严重。
  2、农机具不配套与全程机械化作业不协调。榆树市农机耕作,开始只能秋翻和春季平播,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到“机头土尾”能进行中耕,九十年代由于小型拖拉机的增加,又发展到喷药植保。而水田机械化插秧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部分乡(镇)引进日本大棚育苗机插技术和设备,开始进行试验、示范,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但实行耕地分散经营后,由于一家一户耕地面积少,机械化育苗、机械化插秧没有发展起来,引进的机械设备被拆散分给各家各户损失殆尽。水、旱田机械化收获直到二十世纪末都解决的不好。而设施农业机械、园艺特产机械、牧业机械、水利机械等发展更加滞后。
  3、资金不足与农业机械化高投入互相制约。农业机械化是一项较高投入的事业,尤其是随着高端技术在农机具上的广泛应用,使农机具购置、维修和保养成本大幅度提高。如果没有政策扶持,单凭农民去投资,大型机械无法得到快速发展。榆树市从财政到农户资金有限,使农机投入严重不足。有的需要本级配套的资金市里拿不出来。作为购机主体的农户想购置农机具掏不出钱。农机户既便东拼西凑购置了农机具,在作业燃油、维修、保养方面的周转投入也困难重重,出现“买起马,买不起鞍子”的局面。在农机发展其他方面投入不足更为明显。
  4、农机国有和集体资产流失严重。主要是市属各农机修造厂,乡(镇、街)农机修配厂、农机站的厂房、用地、设备等,在2005年末那次改革前,大部分被廉价变卖。而村级农机队从建国以来,几十年的积累建设、购置的机车、农具和库房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逐年流失,到九十年代就已“千金散尽”,而且集体帐目中,多数没有这些收入的去向。
  5、农机资源严重浪费。主要表现是,小型农机具(手扶式、小四轮)多而单,作业量不足,资源浪费严重。据调查,全市农户自购小型拖拉机1.9万台。一家不足1公顷耕地也购置一台手扶式,自养自用,而且这些农户的小型拖拉机全都不能配套水稻、玉米收获机,只能灭茬播种、喷药和趟一遍地,后二遍地和收获还要外雇动力完成。同时,农户自营的大型机车由于“散兵游甬”经营,也不能满负荷作业,多数自营机车作业量不足负荷量的50%,有的甚至不足30%,养机户效益不佳。表现极为突出的水田灌溉机械,有不少地方一眼机井好几家都要买提水泵、柴油机,你抽完卸下来,他再安装上,在水田灌水期就这样反反复复卸卸装装,费时、费力,严重影响灌溉机械的利用率。
  6、农机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农机具管理规章制度很不完善,榆树市农机部门只出台了一个《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农机具管理办法(讨论稿)》,省和长春市农机管理法规和制度也都不健全。使农机具管理办法、农机作业管理办法、农机驾驶员和农机具操作手管理办法基本属空白,无章可循、无规可依,尤其是农机和农用车,从出售到上牌照前严重失控。甚至有些手扶式、小四轮已使用二十几年了,该报废更新的也没人管,还有一些农户用废旧汽车、柴油机拼装的“四不象”、“挖掘机”等都在高耗油、高污染、高隐患地使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管理职能分割混乱。农机管理部门、公安交警部门、农业局等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谁都管不到位。
  7、农机技术培训不到位。过去各地市(县)级农机技术培训设施健全,培训比较系统,培训质量也比较高。但是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农机技术培训基本荒废。而农机具操作手和机修工基本得不到培训。尤其是近三年新购进的大型农机具,配备了高端的现代技术设施,除聘请厂家进行简单的操作讲解外,基本是“生手开新车”,既不懂维护保养,也不懂操作规程,造成很多不应有的损失。榆树市2008年春新进的“纽荷兰”机车,因不懂技术原理和操作规程造成中等以上机损事故50多起,其中机损较大事故10多起,损失比较严重。
  8、服务体系不健全。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榆树市比较注重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到八十年代初,基本形成了县有农机局、乡有农机推广服务站、村有农机队和村农机维修点的三级服务网络。当时是大修不出县、中修不出乡、小修不出村,形成了管、供、推、训、修一条龙的服务体系。然而随着体制的变革,到二十世纪末,各县(市)农机服务网络全线瘫痪报废。目前,市、乡(镇、街)十几个农机修造厂厂房和机修设备荡然无存。乡(镇、街)农机推广服务站“二有三无”(有一名站长、一枚公章,无办公场所、无经费、无服务功能),根本无法开展农机服务。
  9、政策性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国家提供大量资金扶持农机事业的发展,有购机补贴,粮食综合补贴中有农业生产燃油补贴,并且直接到户。而直接面对农机户和农户的乡(镇、街)农机推广服务站,除人员工资外,从中央补贴到地方财政没有任何服务资金来源。粮食综合直补中的燃油补贴,种粮户和机耕两个方面没能有效兼顾,障碍机耕作业的主动性和种粮户利用机耕的积极性。
  10、农机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设立榆树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后,县农机局一直是该市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六、七十年代县农业机械管理局领导班子中有两人参加当时的县委常委,农机管理局在榆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形势的变化,在机构改革中,长春地区多数市(县)撤消了农机局,改为农机总站,严重制约了行政职能的发挥。
  三、关于发展农机事业的建议与对策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是农业发展重中之重的要素。为了强化农机装备,巩固榆树市农机强市的地位,根据国家农机优惠政策和我市实际情况,对农机事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1、国家应调整农机发展策略。近年来,国家已经想尽办法发展农机事业,给予了诸多优惠政策激励农机事业的发展,但是,从长远着眼应调整扶持对策。一是在给予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的同时,给予一般农户中、小型农机具适当补贴,尤其是购置目前解决不佳而水、旱田又急需的中、小型收获机械。二是农机燃料油应改变单一以地补贴政策,改为机、地结合按比例补贴政策。三是在机耕作业期,农机燃料油应做为专供用油,由国家掌控,解决作业高峰期用油紧张局面。
  2、加大投资力度。国家对农机投入已经很大了,对农机具购置补贴有的已达到50%。要针对目前村和农机具户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一是地方县(市)要筹措资金,投入到农机事业发展。重点投向是有计划、分批分期建设乡(镇、街)农机管理服务站、彻底解决目前乡(镇、街)农机管理服务站的窘境。二是协调金融部门为村、农机大户解决好机具购置、大型机具检(维)修资金。把对农机信贷纳入支农信贷资金范畴重点考虑。解决好农民想买机买不起和农机户“买起马,买不起鞍子”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农机事业快速发展。三是建议省和国家参照公安、司法、农业等部门武装基层的办法,加大对县(市)、乡(镇、街)农机管理服务部门,重点是乡(镇、街)农机管理服务站的服务装备和维修设备进行无偿或贴息投入,使县(市)、乡(镇、街)的管理服务部门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适应目前农村和农机户对乡(镇、街)农机管理服务站的服务需求。
  3、清查县(市)、乡(镇)农机系统资产。各地应以县(市)为主体责成农机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农村资产管理和纪检监察等部门对县(市)、乡两级所属农机修造厂、乡(镇、街)农机管理站等农机系统的资产进行核查,摸清家底,尤其是乡(镇、街)原农机站、农机修配厂的所有土地、厂房清查清楚并登记存档,以备今后改制重建、武装乡(镇、街)农机管理服务站的用地、设备配置留有储备。其次,对村级原农机队一并进行清查,为今后建立村级农机合作社用房、用地所需。
  4、建立健全农机管理服务体系。一是省里应明确农机管理主体,市(县)里应由农机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以农机监理部门为主起草本级农机管理办法或条例,报请本级人大审议下发。主要是对农机驾驶员、农具手、农机维修工等从业资格、作业等进行有规、有章、有据的管理。二是要创造条件,采取分批、分期逐步完善乡(镇、街)农机管理服务站。调配人员、完善机构、增加管理办公、服务设施和正常工作经费,尽快解决乡(镇、街)农机管理和服务断层问题。三是强化培训服务。市(县)应强化农机校建设。进行人员调配,解决好培训教师队伍年龄大、知识老化问题,使农机校真正能履行驾驶员、农具手、维修工的新机型的驾驶、维修资格、技术提高培训职能。
  5、整合农机资源。应该大力发展以村农机合作社为主,以规模农机户为辅,个人小型农机为补充的农机事业。一是强化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把农机户自有的大型农机具组织起来办好村农机合作社,扶持好规模农机户。解决好目前农机“三多三少”问题(用于上路跑运输的农用车和农机多,小型农机具多、老式农机具多;秋收等配套农机具少、大中型农机具少、新配置高性能农机具少)。二是动员农户家族、亲友联合,合资购买农机具,提高农机具利用率。三是在秋翻农机作业集中期,乡(镇、街)、村要组织好农民倒地等工作,确保农机作业量。也可以采取跨乡、跨村等跨区作业的方式充分利用农机资源,调剂好“有机无活、有活无机”的问题。
  6、解决好地块分散的问题。在农户分散使用耕地政策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各地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好地块分散的问题。一是动员广大农民,以家族、亲友、邻户为基础,建立“邻居合作组”、“家庭合作社”、“亲友联合体”等组织形式,使耕地小规模连片,为机械作业创造有利条件。二是认真做好农民工作,在耕地分散使用权政策不变的情况下,经大多数农民同意,保持农民原承包面积进行地块调整,尽量使一家一户耕地集中到一块,便于机械化作业,三是在机械作业中,遇有个别思想不通的农户可以采取动员与利益趋动相结合的办法做好工作。例如,省和国家把综合直补中油料补贴部分拿出一块给农机,使农机户免费或部分免费为农户作业等等。
  7、强化农机推广工作。市(县)应强化农机推广工作。在机型方面重点推广配置精良、高端技术集成、适应现代农业的大中型农机具,以优惠政策的扶持作用,逐步淘汰常规的、老式的农机具。在作业方面,重点推广水稻机械育秧、机插、机收作业和玉米机收、机械化秸杆还田作业。把农业机械化的新技术、新机种、新作业范围的试验、示范、推广纳入农机发展总体规划。以有效的手段,促进农机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示范的辐射作用,促进农机作业领域的延伸,以强力的推广工作,引领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
  8、理顺农机、具管理职能。一是农机、具管理职能要统一归由农机行政主管部门,由市(县)农机、具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一体化管理和服务。二是县(市)以上政府应解决好农机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谁都管不到位的问题。三是解决好农机、具管理中的空白。农机、具销售到购机者手中就应由农机监理部门加挂临时运行牌照,到达目的地再更换正式牌照,把农机、具从售出开始就进行有效管理和服务。四是确保农机、具落户补贴足额到位。要建立农机、具各项补贴监督机制,确保各项补贴足额到位。例如,农机、具落户补贴由销售商补贴应改为农机监理部门补贴,有效解决销售商变相截留问题。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bet皇冠体育_新皇冠体育@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