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皇冠体育_新皇冠体育@

图片

刘宪: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努力开创保护性耕作工作新局面

刘宪: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努力开创保护性耕作工作新局面

日期: 2009-11-26  来源:中国农机新闻网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刘宪副司长在全国保护性耕作座谈会暨北京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验收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目的是总结交流各地保护性耕作推广成效和经验,验收北京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研究部署2010年的有关工作,加快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会议听取了北京市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执行情况的汇报,参观考察了现场,专家组对北京市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进行了评审验收。各省代表介绍了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我司产发处介绍了《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的有关情况。


宗锦耀司长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的讲话。宗司长在讲话中全面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的成就,深刻分析了新形势下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思路和战略措施。宗司长指出,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项生态工程和增产工程,始终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最近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能提高土地有机质和微生物含量,并且具有保水、保墒、保肥的功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去冬今春的特大干旱凸显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抗旱效果。另外,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减少作业环节,节约柴油等能源,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最后,宗司长就今后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主攻薄弱环节,加强指导管理,培育发展主体,利用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实施和购机补贴等政策,加快推进保护性耕作等重点工作做了部署。宗司长的讲话,对指导今后一段时期保护性耕作发展的非常重要,我们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取得阶段性成果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各地认真组织开展保护性耕作示范和推广,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指导和交流,保护性耕作技术日益完善和成熟,实施面积连年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突出表现在: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作业面积较快增加。截至到2009年,中央财政累计投资2亿元,地方财政投入资金8亿元,带动农民投入26亿元,累计建设256个部级、315个省市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项目共涉及到300多万户。2009年,新增投入1.3亿元,农民自筹资金超过6亿元,项目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突破5300万亩,机械化免耕播种面积达到1.3亿亩,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面积达到2.5亿亩(加上非项目区全国实施面积合计3.2亿亩),分别比去年增加23%、3.1%、25%。


--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作业质量明显提高。为提高保护性耕作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各地采取引进试验、消化吸收、革新改造、示范推广、创新提高等途径和办法,科学调整农机装备结构,提升装备水平,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同时,各地充分发挥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效应,积极引导农民购买保护性耕作机具,2009年全国保护性耕作项目区新增免耕播种机6.3万台/套,新增5.47万台/套。目前,全国保护性耕作项目区累计拥有免耕播种机达29.8万台/套,拥有其它保护性耕作机具47.54台/套,分别比去年增加26.7%和13%。


--技术推广不断深入,农民需求日趋旺盛。各地紧紧围绕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关键机具、关键环节,不断完善技术路线、技术模式,设立新技术示范项目,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因作业质量引起的农作物产量不稳定等突出问题。大力开展宣传培训,通过培训班、现场演示会、机具发放会等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普及保护性耕作知识,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2009年,全国共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1.67万次,累计培训技术人员达55万人次,培训农民超过400万人次;举办机具演示会7299次,印发宣传资料5135万份,利用媒体宣传3.17万次。尤其是今年,在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的情况下,保护性耕作在防御和提高抗旱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旱增产效果明显,农民的认知程度普遍提高。


--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保护性耕作的实施,降低了作业成本,增强了地力,减轻了水土侵蚀,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为实现粮食连年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据测算,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一季作物可减少作业工序,省工5~8个/亩,节省柴油约3.2公升/亩,节水35~65立方米/亩,减少化肥投入量10%左右,增产5%~15%,综合经济效益达60-80元/亩。按2002-2009年8年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2.5亿亩计算,可为农民节本增效150-200亿元。


--规模化推进取得新突破,示范推广取得阶段性成果。2006年以来,北京市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都市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启动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经过三年的努力,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137万亩,粮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水平达到90%以上,新增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3803台,北京市率先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市,为规模化推进保护性耕作树立了典范。经专家组验收,项目达到了预期效果,粮食产量略有增加,作业成本降低65元/亩,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抗旱保墒效果显著,农田扬尘减少60%以上,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此,我代表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向北京市农业局以及所有项目承担单位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北京市农业局再接再厉,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完善优化技术模式,巩固扩大项目成果,逐步提高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中做出更大贡献。


总体上看,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在北方旱作地区的实施,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的区域技术模式,开发出了一批先进适用的专用机具,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推广经验。但是,目前我国保护性耕作正处于大面积推广的起步阶段,推广面积小,发展还不平衡,制约因素还很多。一是保护性耕作认识方面的问题,改变传统种植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保护性耕作推广涉及的领域多,内容比较复杂,农民接受起来难度比较大;二是基层推广技术力量薄弱,技术创新和支撑体系不够完善,技术指导不规范,增产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影响农民的积极性;三是部分免耕播种机性能与质量还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要求,大型机具少,售后服务不到位等。


二、进一步明确保护性耕作发展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任务


今年,国务院批准了《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2010年是《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实施的第一年,同时也是国家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的关键之年,做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对改善农机结构,加快农机化新技术应用,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保护性耕作的工作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为先导,以北方旱作农业区为重点,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化服务为支撑,以增加投入为保障,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建立和完善保护性耕作主导技术模式,加快保护性耕作发展应用步伐。


做好2010年保护性耕作工作,推进《规划》的实施,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我国土地经营规模小、种植制度复杂、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需求各异等特点,坚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有机结合,推动技术集成,创新技术模式,促进形成适合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循序渐进,稳步发展。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科学程序,准确把握不同区域保护性耕作发展水平和特征,根据试验、示范、推广不同阶段的差异,分区域规划、有步骤地实施,通过保护性耕作工程示范区建设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带动周边地区保护性耕作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建设水平。以现代农机装备为载体,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集成和配套应用良种、水肥、植保等农艺技术,促进形成各具特色的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制度和模式。


——引导多元投入,建立长效机制。以国家投入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广泛吸引农民和社会力量加大投入,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市场化、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起保护性耕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要处理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和工程建设的关系。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是国家财政项目,主要用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示范、宣传推广等方面;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是基本建设项目,是以配置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维修机耕道、平整土地以及机具棚库等附属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同时配置相应的示范培训样机和仪器设备。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是保护性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和基础。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在更大范围的普及应用,同时也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和载体。两者要紧密结合,互为补充,相互推进。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区建设要优先考虑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技术条件好、辐射带动能力强、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的市县,整合有效资源,挖掘最大潜力,充分发挥效能,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要处理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与其它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关系。由于我国自然条件、气候条件、耕种制度和农民的认识程度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各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应当看到,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步伐加快,机械深松、机械化秸秆还田、化肥深施、免耕播种和少免耕播种等一大批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投入使用,为保护性耕作推广提供了广阔空间。对此,需要按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将不同的农机化技术进行集成、调整和归并,尽可能使保护性耕作技术简单化、标准化、大众化,制订统一的技术路线,使基层技术推广人员更容易掌握,农民更容易接受。只有因地制宜,紧跟农机化技术进步,不断发展和创新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丰富保护性耕作的理论,完善不同区域保护性耕作的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观念,才能实现我国的保护性耕作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另外,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也不能否定或忽视其它的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各种农机化技术应互相包容,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不能因推广保护性耕作而忽视或影响其它方便易行、节本增效的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要重点关注四个问题。一是产量问题。保护性耕作技术如果不能够增产就会直接影响农民的需求。解决农民的需求问题,关键在增产增收。现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增产方面还有些表现不足,其中有客观原因,也有技术培训不到位、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要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与其它农业增产的技术推广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强化农机农艺结合,共同推进,实现倍增效应。二是长效机制问题。解决长效机制问题的核心是增强服务能力的供给问题。破解有保护性耕作项目才能推广,没有项目就难以推广的难题,大力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购买保护性耕作机具,鼓励服务组织参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形成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合作化经营、规模化推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开展保护性耕作17年,推广面积由18亩扩大到18.6万亩,并且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不断发展,为全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应该很好总结宣传。三是技术模式标准化问题。目前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仍然比较复杂,要结合农民素质和可接受水平,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技术模式要根据农民的愿望,尽可能简单化、通俗化、标准化,制订的技术路线要做到简洁明了,简单易行,相同地区要尽量使用一种标准化的技术模式,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保护性耕作有更大影响,才能在促进农业生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四是保护性耕作面积统计问题。目前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小,主要原因是推广力度不够,但是统计口径方面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有专家认为,如果按目前我国在用的免耕播种机保有量推算,今年全国保护性耕作面积至少在1亿亩以上,一些地方的统计数据对辐射带动面积的统计误差比较大。因此,今后的保护性耕作不能只按照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县的实施面积或按专业要求来统计,还应当包括示范带动的非项目示范县的保护性耕作面积。要通过合理界定保护性耕作的范畴,客观反映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应用面积。


三、扎实做好2010年保护性耕作的各项工作


目前,我国农机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最好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任务、战略思路、战略措施,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工作方式,努力做好2010年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和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


(一)超前谋划,提前做好工程建设项目准备工作。抓好第一批保护性耕作项目县建设的工作,对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地要早动手、早准备,选择推荐技术准备充足、基础条件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工程项目的基础调研、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项目申报立项和衔接准备等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启动实施。


(二)增加投入,扩大保护性技术推广示范面积。配合《规划》实施,争取扩大财政推广经费投入。要积极争取与保护性耕作有关的深松作业补贴、秸秆还田补贴和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区项目资金,丰富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内容。有条件的地区,要整合项目资源,扩大保护性耕作项目覆盖范围。购机补贴资金向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倾斜,要将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重要培训内容,努力扩大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


(三)加强管理,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质量。在原有项目管理规定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办法。继续加强项目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增加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专家组成员,拓宽专业领域、丰富工作内容,充分发挥专家组和各级技术指导人员的作用,加强技术指导,确保实施效果。加强长期监测点的投入和建设,继续做好实施效果的监测工作。


(四)加大科研创新,不断完善技术发展模式。争取在科研项目中设立保护性耕作项目,加大技术模式和实施方法的研究与完善,发展适合不同地区实际的技术路线,探索针对不同地区情况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加强机具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鼓励发展大型保护性耕作机具,提高机具质量和可靠性,促进保护性耕作又好又快发展。


(五)积极开展宣传培训,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让社会各界更加了解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意义。继续修订和印发技术指导图册,加大培训力度,使农民机手掌握技术规范和实施要领,不断提高农民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转变传统耕作观念,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


(六)加强协调沟通,努力形成促进持续发展的合力。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把发展保护性耕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要及时向当地党委、人大、政府汇报保护性工作进展情况,争取领导重视,把保护性耕作纳入政府主要议事日程。要主动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协调沟通,争取支持,形成合力,为保护性耕作实现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加强交流合作,开展技术交流、信息交流、学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保护性耕作健康快速发展。


同志们,这次全国保护性耕作座谈会是在启动《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前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当前,保护性耕作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政策环境好,发展潜力大,前景十分光明。我们要认真贯彻宗司长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乘势而上,继续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力度,确保《规划》如期实施,确保把保护性耕作这件利国利民、实现生态与经济发展双赢的事情抓紧抓好。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bet皇冠体育_新皇冠体育@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